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中的“诗意”和“技术” —— RE-VIVE座椅设计的启示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设计总体来说是直接性的,直奔问题亮剑而去,技术在其中扮演着明确的角色。但设计中的诗性依然存在,它是残留在设计中古老而又高贵的血统,是艺术性表现的基因。诗性首先是文本的,它的语言结构具有兼具逻辑性和跳跃性双重特征。文本中的诗性对技术具有诱导作用,它能把刻板、单调、乏味的技术转化为灵动的、自由自在的感受。而忽略技术的诗性仅仅只是文本,对设计来说就是空洞的、没有实质意义的。当下优秀的设计必定是二者完美的结合,它往往在语言上是轻的,在行动上是重的、繁琐复杂的。

最近看到有使用者对一款躺椅的赞美:

喜欢这摇摆的感觉

我会把我的床换成它

我不想起身离开这把椅子

坐在RE-VIVE上就像坐在一片叶子里

我感觉像鸟巢里的蛋

它让我觉得像安睡于摇篮的婴儿

像在椅子上瑜伽

它像对我百般顺从

……

RE-VIVE座椅(视频来源:Natuzzi)


这些赞美和褒奖反映出这款名为RE-VIVE的设计产品至上的品质,是设计中诗性通过使用者的语言反射而表达出来的,反映出它在用至臻至美的技术呵护着人性。




1. 技术的福祉

RE-VIVE座椅的舒适得益于复杂技术的集成,这也是未来家具设计具有无限可能的示范。技术哲学家阿诺德·格伦(Arnold Gehlen)曾经说过“技术是人类肢体的延伸”,他认为由于人类是一种“未特化”的动物,因此人类需要创造技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技术在工业时代的早期和后工业时期在产品生产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早期的技术是单一的,人类创造技术是为了获得自己过去期望却遥不可及的东西。比如速度、力量、感知、这些超常规的能力。由此人类的精英们发明创造了一系列改变自身能力的技术,飞驰的火车、翱翔的飞机、下潜的舰艇,还有望远镜、雷达这些欲穷千里目,不必再登高的东西。早期的技术还是傲慢的,这种傲慢体现在人类总是迁就技术的能力并常常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为了火车的驰骋,我们会大规模修建铁轨,空港和码头也是如此,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占用巨大的空间。



人类的陆海空征服之旅

原始人类(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早期的轨道交通(图片来自网络)▲

 1715年,法国贵族Pierre Remy de Beauve设计的潜水服(图片来自网络)▲1810年,潜水概念图(图片来自网络)▲1938年,金属潜水服,据说可以下潜至水面以下1200英尺(图片来自网络)▲
充气潜水服(图片来自网络)▲


 1783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行是由蒙特哥菲尔兄弟(Joseph-Michel Montgolfier & Jacques-Étienne Montgolfier)在凡尔赛进行的一项热气球实验。(图片来自网络)▲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奥托·利连塔尔(OTTO LILENTHAL)的飞行试验。1896年8月9日,利连塔尔在飞行实验中遇强风,滑翔翼失去控制,他从17米高空坠落,于翌日去世。临终前利连塔尔留下遗言:“少许牺牲是必须的!”(图片来自网络)▲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第一次成功飞行(图片来自网络)1912年,法国裁缝、发明家弗兰兹·瑞切特(Franz Reichelt)穿着一件自己发明的带有降落伞功能的衣服从埃菲尔铁塔第一层的高台往下“试飞”,但在下落过程中衣服没有打开,瑞切特从57米高空径直坠落地面,当场死亡。(图片来自网络)▲中国“万户飞天”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再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他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上方。万户也因此成为了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图片来自网络)▲


后工业时期的技术首先是谦和的,它通过不停的自我修正和迭代更新在逐渐的修复和人的关系。今天的技术是精细而又复杂的,但又是如此低调,技术总在试图隐身,隐藏自己的体积、隐藏自己的形态。仔细打量一下技术发展的历史路径,我们会发现技术开始在形态上追求一种“无”的境界,即为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消隐自己。最后一点是技术的忠实依然如故,这是它恒久不变的品质,是获得信赖的基础。

因此我们仍然要向过去一样为技术高唱赞歌,在设计领域也是这样。文化的、地理的、美学的经验固然是人类处理设计问题的重要资本,但是唯有技术的革命才是真正影响设计形态发展的关键。和艺术的诗性和跳跃性不同,技术的过程是笨拙的、艰苦的、啰哩啰嗦的,像为了形成一个拱券而砌砖的过程,一块一块安放、一层一层叠摞,最终的跨越、优美就是建立在这不断的重复不停的延展之上。眷顾人性就是技术努力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当代设计的价值取向。在今天,个人的感受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为了创造一种新的符合人性的感受,在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方面我们可以不惜代价。

RE-VIVE座椅设计(视频来源:Natuzzi)▲
Natuzzi设计工厂(图片来源:Natuzzi)

2013年Natuzzi 成功开发了一款座椅——RE-VIVE,它的开创性表现在人类第一次用这样的一种简括的形式满足了坐、倚、躺、晃动等多种身姿下的休闲习性。它创造了一种突破性的坐感体验,同时因为能令坐在其上的人可以根据自己舒适性要求不断调整坐姿,也会协助身体适度运动以帮助体内血液和氧气的流动。

这是一款健康的、人性化的产品,面世后不久,即获得了国际家具界多项殊荣。在2013年9月16日到19日巴黎国际家具展举办期间,RE-VIVE 经过专家的严厉审核后,获得了“家具技术最佳改革奖”。之后,在德国科隆又荣获了由德国设计委员会颁发的2014年的“室内家具创新奖”。这款座椅成功的核心是功能开发和人性的关照间紧密的互动,而完成这种理想的则是背后强有力的工业技术。

RE-VIVE座椅(图片来源:Natuzzi)



2. 文本中的诗性

技术是中性的,而诗意是美的开始。当代设计首先具有文本性,这是理念的生成过程,它从解决日常生活的困顿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出发,如同一边从沼泽的泥潭深处汲取营养一边在雪山的颠峰承受阳光。人性的解放与控制是一个好设计的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重新审视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创新的开始,并且这也是技术应用和实验的开始。对于坐具而言,发生于其上既有的行为模式需要重新解读,然后才会提升其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功能的拓展与融合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一款座椅来说,功能的叙述就是文本,叙述中的发现和拓展就是创新,创新的得体和精准就是诗性。

“坐”的历史(视频来源:Natuzzi) ▲



坐具的几种关联行为模式:



• 躺着与坐着躺是人生姿态的起点,并且是漫长的。这个漫长的过程或许是因为从躺着到坐立之艰难,或者是由于人性对躺的依赖。躺着也是人生姿态的终点,除去那些意志坚定的高僧可以坐着终结人生以外,绝大多数人都是躺着进入到人世以外的下一个“行程”的。因此当人躺下的时候需要的是爱、包容和佑护,婴儿用哭闹索取母亲的怀抱,恋人用关爱讨取躺下之后的贴切与欢娱。“坐”是社会性的行为,交谈、等待、观望都以坐着的姿态进行,“坐”是一种外观的状态,是积极的、外向的。因此坐具比卧具更注重形式,它具有礼仪性、文化性的要求。

《武侯高卧图》卷,明,朱瞻基(图片来自网络)▲

《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五代,顾闳中(图片来自网络)

《五同会图》卷(局部),明(图片来自网络)



• 半躺半坐半躺半座是一种古老的习惯,在松弛中保持警觉。西方城堡中的国王下榻之处就是那种倚靠着睡眠的床具,这是时刻处于防范意识中的姿态。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罗汉床就很好,它是介乎于床榻和禅椅之间的一种家具,人在其上或坐或卧怡然自得。罗汉床因为其兼具了两种功能属性,它的陈设范围也扩大了几倍,入得卧室、也进得书房或厅堂。

《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顾闳中(图片来自网络)



• 打滚儿即使躺下来也还不是舒坦的极致状态,据说有时候打两个滚儿是一种身心的释放。打滚儿不仅解决的是身体的舒适感问题,也包括社会性的约束带来的压迫感。朱自清的散文中就提到过在春天的草地上打滚儿的欲望;艺术教育家张仃一生中打过两次滚儿,尤其卸任退休后的一次可谓惊世骇俗;我还听说一位落魄的政治家万年也经常在家里的炕头打滚儿,据说他相信这种释放可以包治百病。

《翻跟头》,杨炳森(图片来自网络)


• 摇

摇是一种晃动的状态,它的运动路线往往是单向的重复,要么是循环重复一个圈、要么是来回重复一段对称的弧线。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其实就是脑袋以脖子为轴划圈圈,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当然,摇头晃脑这个动作跟坐具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站着跳着的姿态下也都可以完成。需要借助坐具才能实现的“摇”一般来说走的是一条弧线,往返之间的尺度会有意识的克制着,节奏上也会极有规律,整个流线过程看起来不急不躁、从容冷静。在这种状态下,人总会不自觉生出几分怡然自得的慵懒来,甚至在一倾一仰的单调重复中意识抽离,不知今夕何夕。

《桐阴清梦图》轴,明,唐寅绘(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我们在坐具或卧具之上也的确不会从一而终,有人用摄像头监控过自己熟睡中的姿态,动作之大、姿势之多娇出乎意料。而人坐在椅子上的表现就更加不安分了,正襟危坐只是一种社会性的表达方式,就人性而言,应当是不拘一格的。
针对那千姿百态的行为方式,我们确也已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坐具样式,品类不可谓不丰富,形态更是难以计数。那些流传悠久而迢遥的,更是各具些个独一无二的秉性。
中国古代坐具经典样式:圈椅、扶手椅、官帽椅、靠背椅(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古代坐具经典样式:坐墩、杌、交杌(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画中的坐具(图片来自网络)


像是回旋于“躺”“坐”之间的躺椅,作为在床和座椅之间的另一种家具,充满了一种迷人的暧昧的气质。它在精神上倾向于床这种根本性的卧具,但在显性的表达中似乎在遵循着座椅的规范。躺椅仿佛是刚柔相济的杀人利器,它的两种属性一直在相互搏杀,一会儿是装腔作势杀死了随心所欲的本心,一会儿又用人性的懒散击败了社会状态下的矜持。

上世纪20年代橡木可折叠手扶躺椅(图片来自网络)


坐具中 摇椅 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样式,它是个动态平衡装置,不求安稳但求舒适。摇椅制造出一种干扰性的节律,即用一种单向重复的摇晃来麻木坐在其上的人,使其飘飘欲仙,令他昏昏欲睡。但是建立这种动态中的平衡是需要技术来完成的,精心地设计,精密的制造工艺。摇椅的出现对人来说也唤醒了一种遥远的记忆,这种身体的记忆虽然是下意识的,但是它温暖、安全,令人感到重回母体。

摇动的躺椅几乎就差一点便是摇篮了,它戳穿了摇椅的虚伪和克制,让人性重新附体。但问题来了,躺在椅子上的人若想真正放松自己又如何摇动躺椅呢?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件很操劳的事情,如果真的很辛苦那又何必摇动自己呢!永动机是不存在的,但是就是有人不信这个邪,他们要借助技术来实现这种可能。利用技术来捕捉和转化人体运动所产生的能量,让它们成为带动摇椅的能量。一个中国家具界的资深人士曾经号称他制造出来的可以摇动的躺椅,只要躺在上面的人有呼吸,那只摇椅就一直可以晃动下去。我不信,躺了几次试图让那只躺椅静止下来,它微微晃动的感觉很奇特,催人入睡。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地面振动或空气流动所致。支撑这款摇椅灵敏度的就是工业技术,工业的精加工技术规范超越了手工时代,因此这款摇椅在中国传统木器制造体系一枝独秀。

传统摇椅(图片来自网络)▲

创新摇椅设计,设计师:Joseph Henry Kennedy Jr(图片来自网络)▲

创新摇椅设计:IT ONEOFF公司设计的名为“UFO”的新型摇椅(图片来自网络)▲

RE-VIVE座椅的创意在于它把人类在不同类别家具上的多种行为模式汇聚于此,它兼具了适应以上所罗列的、人们在坐具和卧具呈现的多种姿态的要求。同时,它还是一种“动”的家具,开发出了一种能对使用主体的意识做出及时反应的技术系统,即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人的意念。并且在文本的层面,创意者提升了每一种行为在生命、人性、社会方面的意义。



3.技术这个东西

对于人的适应性而言,技术是个被动的事物。本来人的主动性适应能力有时候是在被动状况下完成的,二者都被动的话,这不蒂于一种惩罚。婴儿的座椅是一半主动一半被动性适应的,所以要有一根带子把他牢牢控制在其上。刑具属性的家具是完全被动性的,比如大讲阶级斗争年代常常提到的老虎凳。这种家具背离人性,要求被使用者不能适应又在逼迫下去适应,结果就是伤害。技术对于“坐”这种行为是一个外来的支撑,它的目的是让物去适应人。基于这样的目的,人选择适合的技术并运用它。技术是人类肢体的延伸,技术潜能巨大而且忠实,它能弥补人类的不足。在“坐”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好的坐具和卧具就是要成为一个稳定的、细致的、妥善的安置人性的物件。

Natuzzi座椅的舒适体验(图片来源:Natuzzi)


追求舒适性是人性中的一个自然部分,这一点也应当是所有倡导人性化家具坚守的一点。在创造舒适性目标的指引下,开发技术、集成技术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舒适性还和材料有关,和灵敏度有关。一个完美的舒适度体验必然是以上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一定是费时费力的。

Natuzzi为了开发这款RE-VIVE座椅,共投资300万欧元进行研发,耗时30多个月的时间。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项目的研制过程中,Natuzzi选择了新西兰的Formway设计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该公司一直有着“新西兰最好设计公司”的声誉,他们一道把尖端的技术和意大利优良的工艺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超越传统座椅对使用者行为模式限定的梦想,帮助用户体验到了一种“完全自由”的境界。

Natuzzi产品设计开发(图片来源:Natuzzi)

在产品设计中用户体验的“自由”其代价是巨大的,前期研发过程中必然充斥着各种各样为摆脱现有条件“束缚”的技术与工艺的实验。Re-vive座椅具备极高的技术含量,它完成了二百多项专项质量检测。比如其核心承重支柱模拟了人体脊椎形状,材料选用了美国杜邦公司研发的高强度玻璃纤维,自重轻、牢固耐用、灵活度高;摇摆式滚珠轴承设计,可以依靠流体力学运动来实现摇摆;高密度海绵坐垫使用了聚氨酯海绵,质量轻,耐用;结构底座为铝合金材质,高压铸模成型工艺,轻巧精细……

RE-VIVE座椅(图片来源:Natuzzi) 




■结语

回顾不算太长的设计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设计成果总的趋势是在向着越来越轻的方向发展着。这种趋势不可阻挡的原因是设计的属性决定着的,功利性、效率、效益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然。我们希望以最小的物质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功效,减掉多余的物质意味着节约,体现着精确。

这一点对于所有的设计者都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因为寻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支撑它的技术已经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了,而隐藏这种庞大的数据和复杂的技术体系,让形式主义不动声色地表现出这些卓越的能力就更加艰难。因为一方面物质在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复合性在增加。在这一增一减之间寻求平衡是未来产品设计的主流方向,它预示着更多的学科交叉、更复杂的技术集成,当然还有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就一把躺椅而言,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依靠一种形式去适应多种功能,用复杂的技术满足于人性之中如此多的需求,最后用一种简约的形式包容这个技术系统。 

—— 苏丹2019/7/28日完稿于中间建筑


感谢:

• Natuzzi提供的图片与资料。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www.szyuan.cn

深圳市元本室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

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往期文章



对不起,我去过屏山书院

设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毕业祭 ——《我的大学系列》终结篇

何以肢解绘画:众议法国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

●名词解释 ——《我的大学系列》之九

一本图录揭开的历史

异母之乳,他乡之土

专业的课 ——《我的大学系列》之八

校园角色——《我的大学系列》之七

好大一场陨石雨

上古神话与当代叙事

星火计划——《我的大学系列》之六

动词解释——《我的大学系列》之五

●当代设计与环境意识

“破碎的自然”之三解—— 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掠影

礼堂、食堂、宿舍和水房 ——《我的大学系列》之四

●在拥挤中的社会里呼吸当代艺术

●“专业的教室” 和 “不专业的走廊”——我的大学系列之三

●学士空间——《我的大学系列之二

●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

●雪峰上一道黑色的闪电

●绿皮车厢长征路—我的大学系列之一

●锦绣山河&鲤属故人

●何为盛宴

●电影中的当代图像美学——贾樟柯电影中的当代艺术诊断(之二)

●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酒窖里的那3000双眼睛——意大利酒庄之旅(之二)

●味觉的形式——意大利酒庄之旅(之一)

●宫庙有声·玄之又玄——声音艺术装置《响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